首页
搜索
历史搜索
搜索发现

温度传感器:热电阻与热电偶的五大核心区别

2025-05-15 15:42:05| 来源:聚英电子| | 0

温度是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最关键的参数之一,而热电阻(RTD)和热电偶(Thermocouple)作为两大主流测温技术,各自在精度、成本、适用场景上有着显著差异。本文将用通俗的语言,揭开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的秘密。

一、工作原理:电阻变化 vs 电压生成

1. 热电阻(RTD)

- 金属的热敏密码:铂、铜等金属的电阻值会随温度线性变化。例如,PT100铂电阻在0℃时为100Ω,温度每升1℃,电阻约增0.385Ω

- 需要外部供电:通过恒流源激励,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,再换算为温度(公式:\( R_t = R_0(1 + \alpha T) \)α为温度系数)

2. 热电偶(TC)

- 温差发电效应:两种不同金属(K型的镍铬-镍硅)焊接成回路,当两端温度不同时,回路中会产生微电压(塞贝克效应)

- 自发电原理:无需外部电源,直接测量热电势(单位:mV),通过查分度表(K型约41μV/℃)转换为温度值。

二、温度范围:谁更耐高温?

传感器类型

典型测温范围

极限案例

热电阻

-200℃ ~ +850℃

特殊铂膜可达1000℃

热电偶

-270℃ ~ +2300℃

B型铂铑达1800℃

关键差异:

- 热电阻:中低温测量之王,100℃以下精度远超热电偶。

- 热电偶:高温场景霸主,火箭发动机喷口温度检测常用B型或S型热电偶。

三、精度与稳定性:实验室选谁?

1. 热电阻

- 精度:Class APT1000℃时误差±0.15℃Class B±0.3℃

- 稳定性:铂电阻长期漂移<0.1℃/年,适合精密恒温槽。

2. 热电偶

- 精度:K型标准级误差±1.5℃±0.4%(取较大值),需定期校准。

- 衰减问题:高温下金属氧化会导致热电势漂移(K型在1000℃时年漂移约2℃)

案例对比:

医疗灭菌锅(121℃)常用PT100保证±0.5℃控制;炼钢炉(1600℃)则依赖S型热电偶,接受±5℃误差以换取耐高温能力。

四、响应速度与成本

指标

热电阻

热电偶

响应时间

1~10秒(保护管影响大)

0.1~1秒(裸露丝更快)

典型成本

PT100探头约¥200~500

K型探头约¥50~150

需激励电路和线性化处理

直接测量,但需冷端补偿

直接测量,但需冷端补偿

应用场景:

- 热电阻:食品加工中的缓慢温度追踪。

- 热电偶:内燃机排气温度监测,需毫秒级响应。

五、接线与误差源

1. 热电阻的线数战争

- 两线制:引线电阻误差大,导线误差约2.6℃

- 三线制:通过补偿电路消除误差。

- 四线制:实验室级精度,完全消除引线影响。

2. 热电偶的冷端烦恼

- 必须测量冷端(参考端)温度,常用冰点槽或电子补偿芯片。

- 常见误差:接线端子氧化、电磁干扰,需屏蔽电缆。

六、选型口诀:快速决策指南

选热电阻的情况:

- 要精度(-200~500℃)

- 需长期稳定性

- 可接受较慢响应

选热电偶的情况:

- 超高温(>800℃)

- 预算有限

- 需要快速响应

热电阻和热电偶如同温度测量领域的龟兔赛跑”——一个稳扎稳打追求精确,一个舍精度换速度与耐高温能力。理解它们的差异,才能在工业4.0时代,为每台设备装上最合适的温度感知器官

 


联系销售
销售王经理微信 销售王经理
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
服务热线
400-6688-400